![]() |
雷云中電荷的分布不是均勻的,而是形成許多堆積中心。因而不論是在云中還是在云對地之間,電場強度是不一致的,當云中電荷密集處的電場強度達到25~30kV/cm時,就會由云向地開始先導(雷云中積聚電荷最密集處,首先對物體擊穿形成一條導電帶)放電(對于高層建筑,雷電先導可由地面向上發出,稱為上行雷),由雷云巾發展至地面的時間約幾毫秒。防雷廠家提示您:光學照片顯示先導繼續生長不是均勻的,而是跳躍式地、邁步式地向地頻繁邁步前進,即走一段停一會,再走一段,再停一會。每秒的長度為lo一200m,每秒停歇的時間為10一100臚。先導發展速度約為107m/s,延續時間約為l臚。先導中心的電荷密度為(o.1~1)XlO‘L/m,先導的電暈半徑為o.6—6m。它有一個向下伸展的電荷囊,相應先導發展時的電流約為iOOA,先導十的縱向電位梯度為100~500kV/m。下行負先導在發展中會分成數支,這和空氣原來隨機存在的離子團有關。當先導通道的頂端接近地面時,可誘發迎面先導(通常起白地面的突出部分),當先導與迎面先導會合時,即形成了從云到地面的強烈電寓通道,如圖1—8所示。這就是雷電的主放電階段,此時雷鳴和電閃都伴隨出現。出自:防雷廠家 http://www.elooog.com
迎面先導由地向云傳播速度約為光速的十分之幾。流經被擊物的雷電流幅值與定位高度、先導電荷相關。町獲得的雷電流,i擊距(擊距為防雷計算中的拋球半徑或滾球半徑)有關,·般推斷,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擊距與電流之間的關引{算公式。一般地,雷電流越大,擊距越長,若雷電流為200kA以止,則擊距可能在200m及以上,若雷電流為15~20kA,則擊距可能在20~30m。
雷擊時,主放電存在的時間極短,為;o一100~s,主放電過程是逆著先導通道發展的,速度為光速的1/21~1/2,主放電的電流可達數十萬安,是全部雷電電流中最主要的部分。主放電到達云端時就結束了,然后云中的殘余電荷經過主放電通道流下來,稱為余光階段,由于云中電阻較大,余光階段對應的電流不大(約數百安),持續時間卻較長(o.03一o,15s)。由于云中町0峒時存在幾個電荷中心,所以第一個電荷中心的上述放電完成之后,可能引起第二個、第三個中心向第一通道放電。因此雷擊放電含多重放電,含多個脈沖波(沖擊波),每個脈沖波相隔時間為soo一800臚。后續放電是沿著第一次放電(第一個脈沖)的游離通道進行的,白上而下順利連續發展,沒有先導的停歇現象,但主放電仍然是由下向上發展。雷電多重放電總持續時間可達“,絕大多數的持續時間不超過o.3s。
出自:防雷廠家